
王洪軍是沈陽化工聚氯乙烯分廠技術副廠長,入廠20年來,他以一個化工人的責任心,激勵著自己不斷奮勇前行;他將所學的知識和寶貴經驗,全部應用在糊樹脂生產上;他用兢兢業(yè)業(yè)和無私奉獻,向著技術的巔峰不斷攀登!
2005年,沈陽化工上馬3萬噸糊樹脂擴產工程。擴產絕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,它是一個多元技術的有機整合與創(chuàng)新過程。王洪軍在這項工程中承擔著主要工藝設計任務。為提高設計效率,他“5+2”、“白+黑”地干,每天只睡四、五個小時,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設計任務。由于糊樹脂聚合生產是高溫高壓,工藝復雜,而且進口設備多,同時面臨著新老裝置的對接,出現(xiàn)任何一點疏忽都會造成嚴重后果。為保證施工及后期生產符合工藝與安全要求,施工期間,他每天巡視現(xiàn)場,按圖紙要求嚴格仔細地檢查設備安裝、管路配置,甚至連一顆螺絲他都不放過。由于他嚴格監(jiān)督,確保了擴產工程一次試車成功。
2012年8月份,手套料專用糊樹脂H-30產品市場需求量陡增,為進一步增加效益,公司抓住時機立即排產,但該產品聚合反應周期較長,完成生產任務十分困難。為縮短聚合周期,王洪軍按工藝要求,反復分析數(shù)據(jù),將聚合溫度由50℃提高至52℃,并相應調整聚合助劑用量,采用擴鏈劑等先進方法控制反應。他還重新繪制工藝流程圖,將指標細化到每個崗位、每個人,最終將聚合周期由原來的22.16小時縮短至19.75小時,提高糊樹脂產量2000多噸,為公司多創(chuàng)效益一千八百多萬元。
電石是糊樹脂產品的主要原料,但去年一段時間里,電石定額居高不下。為降低電石定額,王洪軍從電石質量、中間品損耗、聚合渣料損失等處挖潛,不斷優(yōu)化工藝指標,努力提高聚合收率。同時,他加大生產一線巡檢力度,要求分析人員每天取兩次水樣檢測氯乙烯含量。組織人員對乙炔發(fā)生器排渣口進行檢查清理,防止發(fā)生器憋壓乙炔泄露。他還要求聚合崗位員工放料時加強過濾器看護,避免膠乳流失,放料后對聚合釜內壁進行沖洗回收,確認釜內膠乳放凈。通過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物料泄露,電石定額在去年降低了二百余萬元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。從莘莘學子到技術副廠長,王洪軍收獲了累累碩果。2003-2005年,他每年都獲得公司“勞動模范”稱號;2006年,他被評為沈陽市“攻關創(chuàng)新標兵”;2009年,他獲得了集團公司“中國化工科學技術獎”一等獎;2011年,他榮獲了“遼寧省科學技術獎”二等獎;2012年,他獲得了“沈陽市職工技術創(chuàng)新”一等獎;今年,他又榮膺了“沈陽市勞動模范”榮譽稱號。